月数生肖属什么?
古人把太阳年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起始时间有早有晚,相差时间最短的仅有0.25天(小寒到大寒),相差时间最长的则有15天左右(小暑到大暑、处暑到白露);在每年的阳历1月2日或3日开始(如立春),到次年的1月19日或20日结束(如大寒)。这样每年农历正月(寅月)初一的“春节”就确定了时间在公历的1月21日至1月30日之间。
而古人将月亮圆缺变化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平均长度为29.5306天。 月亮从新生到满盈再到衰亡的一个周期大约需要4个朔望月,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看到月亮出现在东方天空的时间是农历初七或者初八的话,那么再过大概30天一晚上,月亮又回到同一位置的上方。如此循环往复。 我们根据月亮的起落规律可以把每月分为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和下弦月(二十三、二十四)。其中,当月亮位于正东和正西时刻,叫做“朔”和“晦”,处于两者之间的日期为“望”。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导致四季长短不同,因此二十四节气和农历朔望月的周期也不是固定值。 如果不考虑气温等因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把每一天设定为希望开始的时辰。但是考虑到人类生存的环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无法左右节气和月圆的变化。于是古人就采用一种变通的方法——置闰法来调整节气的顺序,使农历的月初和冬至落在二十四节气里,实现每个月初“壬寅”和年末“壬子”的正确排列。 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使农历月份与阳历日期大致相符,并使春节始终在阳历的一月或二月。比如2021年春节发生在2月12日,而农历十二月廿三(腊月初一)却是在阳历的1月23日,为了调整月份,就在十二月之后加了“腊月”并在年初设置了“元旦”。这也是现在“新年”的由来。虽然这种做法会导致部分月份出现三十一天或是二十九天的现象,但是我们观察发现,这种现象不会出现连续数月,所以影响并不明显。